首页 > 酒店新闻 > 公司新闻

DB旗舰.(中国区)官方网站|每逢清明倍思亲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8:26    次浏览

深圳晚报文化评论员刘莉年年清明,今又清明。这些年来,每到清明我都会思绪万千,分外怀念三位抚育教导自己成长的老人,我的曾外祖母及爷爷奶奶。惭愧得很,尽管幼时得到他们的悉心照料,但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,我远在异乡,距离故乡数千公里,未能陪伴在他们的身边。每年清明,也因路途遥远,不能在他们的墓前表达敬意,心中分外自责。《韩诗外传》中有句名言:“夫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正是我每年此时的心理写照。所以,此时此刻我要追忆一下他们。其实,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“留守儿童”。当时,因父母忙于工作,无暇照料孩子,我与年幼的妹妹分别被送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家。我小时候与白发苍苍的曾外祖母睡在同一房间,她是晚清遗民,连名字都没有,我曾翻看过爷爷家的户口本,发现她的名字叫“赵氏”。裹小脚,穿斜襟盘扣立领的黑色大褂,脚踝处缠绑腿,裤腰带是几尺长的红布做成的!每天晚上,她总是给我讲一些戏剧故事、神鬼故事或她亲历的、年代久远的真事。比如她曾给我讲过发生于民国九年的海原大地震,现有资料表明,那次地震为里氏8.5级。她描述的场景包括“地一下子裂开来,把人都吸了进去,又合上了!”她说,那是“老天爷在收人”,所以,人要做善事,不能做坏事,因为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……好吧,我就是在这么简单的教导下长大的,心中一直记得,不能干坏事,否则有报应!曾外祖母是中国最底层的小百姓,一生历经晚清、民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共和国成立、“文革”、改革开放……但自我懂事起,从未见她抱怨过任何人,她只是异常同情弱小者,若遇乞讨者,必倾尽全力给予帮助……写下这些字句时,外曾祖母慈爱的容貌又闪现在眼前,她满头白发闪闪发光,张开没牙的嘴巴呵呵笑着,那是25年前的一个场景。19岁的我即将返回上海继续大三的学业,临行前向时年已92岁的她道别。她拉着我的手说:“你要找个对象啊,以后有人疼……”,然后又自言自语:“唉,我怕是再也见不到你了!”果然,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。我想我是知道感恩的,以后的日子里,我毕业、工作、结婚,日子一天天好起来,逢年过节,总要给爷爷奶奶买几身体面的衣裳、可口的食品,经常给他们一些零用钱。3年前,爷爷去世,年近九旬,两年前,奶奶去世,年八十有四。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日各纷然”。这诗中描述的场景,也是此时此刻最普遍的场景,也许,一年中只有在清明时节里,生者与云游天国的亲朋故友无所顾忌地“交谈”,诉说人间的恩恩怨怨和世态炎凉。我的母亲与父亲,在清明节已分别为逝去的亲人们扫墓,我依旧在千里之外,但在我的心里,要对曾经爱我的逝者们说:“我记得你们的爱,我谢谢你们的爱,我会做一个好人。”写清明的诗有很多,记忆深刻的是这两首——苏轼的“梨花淡白柳深青,柳絮飞时花满城。惆怅东栏一株雪,人生看得几清明。”黄庭坚的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自生愁。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蒿共一丘。”对呀,人无论贫富贤愚,归宿都是“满眼蓬蒿共一丘”。那么,别到永远无法相见时,才表达你的怀念,要在亲人在世时,给他们最多的关爱、陪伴与问候。“清明到,儿尽孝”,这里“孝”,更多的是一种感恩。这两年,我的父母与公公婆婆年岁渐长,因为南北生活习俗差异,他们不愿意到南方来生活。以前,工作繁忙的时候,我几年才回一次家,但自从爷爷奶奶离世,我忽然觉得,“常回家看看”才是一种“孝”,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给一点钱,买一点东西,远远比不上亲身的陪伴与精神的慰藉。我知道,未来的数十年中,无可避免地还会有亲人,朋友,包括我自己将与这个世界告别,魂归天国。但是我已告诉自己,当身边的生命完结和自己走向终点时,不再涕泪横流,不再恐惧交加。只要平时让自己的情感多一些饱满,生活多一些关心,行动多一些具体,那么就以平静与安详接受这个事实,以豁达与缅怀迎接每年这个清明节。